近代西欧对中国建筑及其艺术的研究与记录综述

与日本几乎同时进行的是来自西欧国家学者对中国的考察和记录。西欧学者先于日本开始了对中国建筑及其艺术的研究。时间上较早且影响广泛的是英国学者威廉·钱伯斯[1]的研究。钱伯斯的著作———出版于1757年的《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生活用具的设计》[2]及出版于1772年的《论东方园林》[3],旨在从建筑、园林、家具、器具等各个方面介绍“纯正”的中国艺术设计,为当时英国的“中国风”正本清源并作为参考。继钱伯斯之后,英国学者詹姆斯·法古孙的《印度及东方建筑史》[4]和班尼斯特·弗莱彻的《比较法建筑史》[5]则更进一步,试图从“史”的角度叙述中国建筑,在当时也更为权威。他们的研究在因其对中国建筑的不公允看法而受到后来者诟病的同时,也为这些后来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们提供了历史观和方法论上探讨的空间。钱伯斯虽然考察并测绘过中国建筑,但是考察范围仅仅局限于广州,成果也为手绘图,对中国建筑、园林的记录极少;而法古孙和弗莱彻均未真正考察过中国建筑,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也并无记录的目的。因而,以上这些尚不成为对中国建筑的成体系记录。

一、专业建筑学者的记录

近代西欧学者中,最早从专业建筑的角度来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建筑的当数德国学者恩斯特·鲍希曼。1902年,鲍希曼以东亚国家驻防部队旅中国建筑官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在1902至1904年中国暂住期间,他对中国建筑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有计划地考察中国建筑及艺术。鲍希曼的计划得到了德国议会的支持[6]。1906-1909年,鲍希曼正式开始了对中国建筑考察,足迹踏过当时中国的十四个省份,拍摄了大量中国建筑的照片,并对部分建筑进行了测绘。基于此次考察的图像记录成果主要有:

《中国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Baukunst und die Religiose Kultur der Chinesen),包括以下三卷:

(1)第一卷:《普陀山———神圣的观音岛,慈悲的女神》(P’u T’o shan : die heilige Insel der Kuan Yin der G·ttin der Barmherzigkeit,1911,Berlin)

(2)第二卷:《纪念性寺庙祠堂》(old Chinese cultural circle;Altchinesischer Kulturkreis;Ged·chtnistempel,1911,Berlin)

(3)第三卷:《中国塔》(Chinese pagodas; Chinesische Pagoden,1931,Berlin

《中国建筑艺术与风景》(Baukunst und Landschaft in China)(Berlin:E. Wasmuth a.-g. 1923)

《中国建筑》两卷(Chinese Architecture,Berlin:Ernst Wasmuth,1925)

《中国建筑陶瓷》(Chinesische baukeramik,Berlin:Labert Ld·tke,1927)

以上公开出版物中,以《中国建筑艺术与风景》和两卷本的《中国建筑》最具代表性,记录内容也最为全面。1923年出版的《中国建筑艺术与风景》包括图版288幅,记录了中国包括旧直隶、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苏和浙江在内的当时12个省区的建筑和风景名胜。1925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则更进一步,不但在记录内容上更为全面,而且在叙述方式上也更有组织性,将中国建筑分为20个类别分章节进行了介绍,340幅图版包括照片566枚、测绘图与速写111张,已经成为今天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中重要的参考资料。《中国建筑》与前面的著作最大的不同,是尝试从中国人的世界观、特性、宗教思维和美学观念等方面对中国建筑进行探源。鲍希曼在1933年还对中国进行过一次考察,并带回去一批新的资料,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出版。对鲍希曼的研究已经开始,赖德霖、王贵祥教授都曾撰文论述[7]。目前对鲍希曼的研究主要是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Equard教授在进行[8]。

鲍希曼对于中国建筑的考察正式开始于1906年,基于考察的第一本图像成果《普陀山———神圣的观音岛,慈悲的女神》出版于1911年。在此之前,日本专业的建筑学者伊东忠太不但已经于1901年详细测绘过紫禁城,而且于1902-1903年对中国建筑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察。基于1901年紫禁城测绘的测绘图和图像记录成果也已经出版。因此,虽然就中国建筑的研究而言,西欧人很早就开始了,但是就对中国建筑的专业记录而言,西欧却晚于日本。

二、相关专业学者的记录

涉及中国建筑考察和记录的西欧学者中,鲍希曼之外尚有考古学、艺术学等相关专业的学者,如法国学者沙畹、伯希和,瑞典学者喜龙仁等。但是,这些西欧学者对中国的记录并非从专业建筑的角度展开,而主要是从艺术角度的记录,内容多集中在文化遗址、石窟、雕塑等方面。

1、沙畹的考察和记录

爱德华·沙畹,近代欧洲的汉学泰斗,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有关其汉学研究的成就在这里不再赘述,和中国建筑相关的主要是其泰山的研究和1907至1908年之间的中国考察。

沙畹对于中国建筑的记录,是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的。为使《泰山》一书的考证更为翔实,沙畹于1891年和1907年两次登临泰山,并在1907年的考察中由随行摄影师拍摄了大量泰山的照片;1907年3月至1908年2月期间,沙畹对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区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并得石刻拓片数以千计。之后,沙畹将基于此次考察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出版了《华北考古图谱》(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Ernest Leroux,1909-1915)。《华北考古图谱》包括图录两册(内含图片498帧,为沙畹所收藏的照片和拓片的一部分),山东省汉代石刻研究一册,以及云冈、龙门、巩县石窟造像研究一册。书中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石窟的照片,引起了欧美学者对中国石窟艺术研究的热潮。图集中还同时还有对中国各地的石阙、石祠、碑碣、帝陵,以及寺庙、道观、文庙、塔等各类建筑的记录。

2、喜龙仁的考察和记录

奥斯瓦尔德·喜龙仁,瑞典艺术史学者。喜龙仁曾于1920至1921年,1930年,1934至1935年,1954年和1956年五次访问中国,基于中国考察的成果中与建筑和石窟密切相关者如下: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1924)

《公元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Fourteenth,1925)

《北京故宫》(The emperial Palace of Peking,1926)

《中国花园》(Gardens of China,1949)

喜龙仁的以上著作中,以1925年出版的《公元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影响力最大。全书共四卷,第一卷为文字部分,是对中国雕刻艺术的论述和图版说明;第二至四卷为图版部分,623帧图版共收录了照片900多张,时至今日仍是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3、伯希和等人的记录

最早在中国进行的探险活动开始于欧洲学者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如英国人奥若·斯坦因、瑞典人斯文·赫定和法国人伯希和等。这些学者的考察主要是从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或汉学的角度进行,于建筑及其艺术领域而言,主要关注这些考察成果中对于石窟的记录。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的发现,就是中国建筑学者梁思成一行在1937年依据伯希和的敦煌考察成果《敦煌图录》(Les Grottes de Touen-Houeng,1920)找到的。

此外,其他的西方学者如英国探险家Marc Aurel Stein,澳大利亚出生的记者、旅行家George Ernest Morrison,德国外交官Mumm, Freiherr Alfons, von Schwarzenstein,德国的探险家,东洋学者Albert von Le Coq,英国领事馆医官StephenW. Bushell等都留下很多有关中国的照片,虽然他们都不是建筑研究者,研究对象也并不是专门针对建筑,但其中很多涉及建筑的内容如今已经成为记录某些建筑历史的重要史料。

(责任编辑:刘小红)

注释:

[1]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6-1796),英国建筑学者、造园家

[2]William Chambers, 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Furniture,Dresses,Machines,and Utensils(《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生活用具的设计》),1757

[3]William Chambers,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1772

[4]James Fergusson,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Architecture,London: the Edinburgh Press, 1899

[5]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1896

[6]何国涛,记德国汉学家鲍希曼教授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古建园林技术,2005

[7]王贵祥,非历史的与历史的:鲍希曼的被冷落与梁思成的早期学术思想,建筑师,2011年(2):76-86

[8]赖德霖,鲍希曼对中国近代建筑之影响试论,建筑学报,2011(5):94-99

[9]Eduard Koegel,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研究员。从2009年开始特别关注鲍希曼的研究。收集了大量鲍希曼中国考察时所拍摄的照片、笔记、考察日记、参考资料等,并于2009-2011年进行了德国研究基金会(DFG)研究项目:恩斯特.鲍希曼(Ernst Boerschmann)在文化传递中的意义———从1902到1949的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的接受与影响。目前正准备出版1906-1931年之间鲍希曼在中国的研究工作的出版物。2011年1月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举办了“Ernst Boerschmann and the researc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2011.13-14),Eduard K·gel教授总结了这次会议的的情况(Eduard K·gel,Symposium on Ernst Boerschmann,Chinese Heritage Quarterly,No.25,March 2011)

推荐访问:西欧 近代 中国建筑 综述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