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尼族婚俗音乐的生存价值与美学价值

[摘要]哈尼族婚俗音乐是哈尼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哈尼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哈尼族婚俗音乐作为哈尼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寄托着哈尼族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哈尼族婚俗音乐之所以一直存在且某些婚俗音乐还保存得比较完好,说明其具有独特的生存价值。

[关键词]哈尼族;婚俗音乐;生存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7-0078-02

[收稿日期]2018-04-01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2016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2016年云南省民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15CD137;A2016QNY017)。

[作者简介]彭黄(1984—),女,云南水富人,硕士,玉溪师院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王美佳(198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碩士,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讲师。(玉溪653100)随着哈尼族地区文化生态的不断变迁,受现代化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冲击,哈尼族婚俗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哈尼族部分婚俗仪式减少,婚俗音乐的传承空间被压缩且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哈尼族婚俗音乐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出发,着力分析哈尼族婚俗音乐的生存方式与生存境况,努力探求其生存价值。

哈尼族婚俗音乐历经千百年的流传,以独特的生存方式绵延至今,有着其生存的理由和价值。哈尼族婚俗音乐植根于哈尼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具有浓厚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浓郁的婚俗节庆的文化氛围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存价值,这种价值正是通过婚俗音乐体现出来,成为其流传的载体,同时也展示了婚俗音乐的生命力与活力。

一、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

在原始初民时代,哈尼族歌舞是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活动,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其歌舞成为了人们祭祀节庆娱乐活动(如庆贺丰收的年关节庆活动,向各种神灵及祖先祈福祭祀等活动)的一种常态。婚俗音乐只是歌舞音乐中的一部分,并逐渐演变成为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它有着历史渊源,在其梯田农耕文化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由于哈尼族聚居十分突出的区域特点,以及复杂的地形地貌,异彩纷呈的民俗节日、宗教活动、祭祀礼仪,使哈尼族歌舞音乐形成了个性鲜明、色彩丰富多样的格局,丰富的音乐文化是哈尼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不断创作和延伸的文化积淀。

哈尼族婚俗音乐所表达的文化精神最直接体现在哈尼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哈尼族婚俗音乐的丰富性,体现在形式多样、构思巧妙,同时也展示了哈尼族先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婚俗音乐中,对待劳动、对待生活、对待爱情等方面都符合人性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待生活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

在哈尼族婚姻习俗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婚姻缔结的不同阶段也唱奏着不同的音乐,从它的婚俗音乐中折射出哈尼族婚姻的民族习俗和行为规范,且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值得学者们做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努力从哈尼族婚俗音乐中探求到其音乐发展的脉络与流变,为哈尼族婚俗音乐的生存延续与传承发展探索到一些有用的途径。

(一)艺术价值

哈尼族婚俗音乐是哈尼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哈尼族婚俗现状、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体现,它反映了本民族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婚俗音乐流传至今,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是哈尼族人民思想和情感的和谐融合,具有其深刻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在哈尼族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些记载的谱例,但大多数婚俗音乐在民间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流传,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流传方式。

哈尼族聚居在元江县、红河县、绿春县等地,支系众多,而各支系的婚俗音乐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哈尼族婚俗音乐中的婚俗歌,有远古出嫁歌、嫁女习俗歌、哭嫁歌、情歌等,其中嫁女习俗歌具有很强的角色性,不同程度满足了不同角色的人在同一场合的各自诉求。在演唱时,既有演唱者“哈巴”,唱述娶嫁的来历、故事、传说及做媳妇的规矩等,又有客人唱的祝福语,还有出嫁者及其亲朋好友都唱的“苏咪衣”以及出嫁者哭唱的“咪威威”和女伴们送行时演唱的。其很好地为不同身份的人在这——习俗中提供倾诉的平台,在此时可以实施礼仪,嘱咐叮咛,祝福新婚,道德礼教,哭诉别离等。而哭嫁歌,便是哈尼女子结婚时“哭嫁”的一种风俗,它是传递亲情难舍难离的载体,同时也是具有内涵的极其丰富的民族风情文化,其形式有:只哭不唱,即姑娘出嫁时无唱词无歌声,只是母女相互哭诉;只唱不哭,即咪咕(歌手或巫师)在酒席上代唱;又唱又哭,又诉说式的吟唱(流传于红河州一带)。至于情歌,则是最富有情调,多为情侣约会时传情对唱的,哈尼语称作“背尼姑”,它是一种八度音符而演唱难度较大的腔调,是触景生情、发自肺腑、即兴而唱,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通俗易懂,演唱双方以歌达意、以物传神,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总之,这些歌曲多为记录一个女性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歌曲的内容、结构和意义相同或者相似,也有段落重复,虽然某些歌曲只有歌词没有曲调,需要即兴演唱,在传唱的过程中其传唱的方式与感受也不尽相同,这样便构成了婚俗歌一种独特的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这些婚俗歌曲中也常有复沓的手法,突出其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特殊性,婚俗歌以这些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塑造了人物的性格。音乐赋予了歌词内容的生动性,让哈尼族婚俗歌曲充满奇特的想象,正如黑格尔指出,“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这种想象反映了哈尼族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实在哈尼族婚俗音乐中,大多数音乐都是通俗易懂的,尤其是歌曲部分,我们从字面的意思就可以理解其歌曲的内容,适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如果运用哈尼族本民族的语言去演唱,那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哈尼语功底的人才可以理解。如在哈尼族婚俗音乐中,婚俗歌曲多数以抒发情感为由,在出嫁歌、哭嫁歌、相爱情歌等歌曲都深切地表达了姑娘的内心世界与真挚的情感,同时也使她们的内心情感得到宣泄。

(二)学術价值

哈尼族人民的信仰、服饰、居住、语言、习俗、音乐、舞蹈、观念等文化构成了哈尼族文化生态的整体,它们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哈尼族婚俗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再现了哈尼族人民的勤劳勇敢与智慧,丰富了哈尼文化的风貌,汇聚了哈尼先民的思想文化精髓,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哈尼族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与学术价值。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美学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启示。

哈尼族婚俗音乐对哈尼人有着教化的作用,反映了伦理道德观念,从中也教导人们知恩图报,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勤劳善良、团结友善等,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意义,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后人进行教导。哈尼族婚俗音乐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途径,构成了哈尼族婚俗音乐的审美特征。由于哈尼族特有的生态环境、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因素,因而在婚俗音乐的演唱(奏)形式、演唱(奏)方法、音乐结构、曲调风格、旋律特征等方面形成了哈尼族的审美特点,成为哈尼族婚俗音乐中重要的标志,这一标志符合哈尼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审美意识、审美观念,也为研究哈尼族婚俗音乐在美学方面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三、哈尼族婚俗音乐研究的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中提出“文化生态”这一概念,对哈尼族婚俗音乐的研究以生态文化为视野,通过研究其生存价值,从理论方面以达到丰富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目的;从实践方面,哈尼族婚俗音乐在具体的研究个案中,实现其实践的可塑性,加大其传承的力度和实践方式,从而推动哈尼族婚俗音乐的不断发展。面对哈尼族婚俗音乐生存环境的不断变迁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哈尼族婚俗音乐存在的理由、生存价值等方面还须从具体的个案中进一步研究,丰富哈尼族婚俗音乐实践,传承哈尼族婚俗音乐,这将大大丰富我省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对推进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哈尼族婚俗音乐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记忆,由于哈尼族本身没有自己的文字,音乐(古歌)的传唱固然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媒介。而哈尼族婚俗音乐作为哈尼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寄托着哈尼族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不同程度上展示了哈尼人的勤劳和智慧。哈尼族婚俗音乐之所以一直存在且某些婚俗音乐还保存得比较完好,说明其具有独特的生存价值。

[参 考 文 献]

[1]马洪波.《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修订与释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 倪伟顺.哈尼族歌舞的起源及其文史内涵和底蕴[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08).

[3] 李枭香.浅谈哈尼族舞蹈[J].艺术科技,2012(02).

[4] 钟小勇.傣族与景颇族传统音乐风格特征之比较[J].北方音乐,2014(05).

[5] 王海.云南哈尼族棕扇舞调查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7(10).

(责任编辑:崔晓光)

推荐访问:价值 哈尼族 婚俗 美学 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