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巴渝舞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巴渝舞为举世闻名的古代军事舞蹈,合实战、体育、娱乐、音乐、歌舞为一体,由生活于古代渝水亦即渠江流域巴中等地的巴人板楯蛮族群创作并世代传承。在把巴渝舞的发展过程,融入了很多动因,包括祭祀、庆祝活动以及对异性的追求等等。

【关键词】巴渝舞 起源 发展

在我国古代民间舞蹈艺术发展中,巴渝地区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巴渝歌舞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既保留了古代歌舞的部分特色,同时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加入了新的元素。本文将从巴渝舞的起源和发展方面做一些探讨。

1 巴渝舞的起源

1.1 起源于生产生活和战争

巴渝舞作为一门舞蹈艺术,追求其产生的源泉也应该从巴渝地区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去探寻。根据有关巴渝先民的史料可以看到,古代巴人与商、周等众多强大的部落一起生活,处境比较艰难,为了生活和生存,他们除了进行农事生产之外,还要聚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合力,以保证在战争时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要达到这种目的,就需要做到动作整齐,步调一致,于是他们请来巫师,进行指挥,凡是在播种、战争之前都要进行演习,这种演习就是舞蹈与战争有机结合形成的。最早的巴渝舞也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巴渝人在生产生活和军事过程中,不仅解决了他们自己的衣食住行及自身安全,而且还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巴渝舞。

20世纪末,邓廷良对巴渝舞中武舞的产生进行了深度考查,他认为:“巴渝舞不是周初时的‘大武舞’”,两者具有相当多的不同,特别是在内容、形式和民族属性等方面。杨先国的文章《“巴渝”及“巴渝舞”小议》在分析根据巴渝舞中的“巴”“渝”二字,对其产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析,认为“賨人”与“板循蛮”是川东北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是不同于长江以南廪君蛮的民族,因此《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的舞蹈“原是賨人(板楯蛮)的民族民间舞蹈,被刘邦在賨人士兵中发现,引入汉宫,后来才根据产地取名为‘巴渝舞’的”。

1.2 因渝水而得名

在所能查到的文献中,我们发现对巴渝舞有描述的最早文献是《尚书·牧誓》。《牧誓》中对于跟随武王伐纣的八个部族进行了介绍,虽然其中没有提到巴人,但“彭、濮两族实为巴人”,因此,当时的战争中巴人应该也参战了。在战争之前进行的誓师大会上,巴人和各个部族的武士“执仗而舞”,这是“巴渝舞”首次登上历史舞台,也是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跟巴渝舞相关的最早记载。《史记·司马相如传》载《上林赋》中“巴俞宋蔡,淮南干遮”句,其中引用了郭璞的一些表述,在巴西的阆中地区有条河,称为渝水,那里居住的部落称为僚人,都是一些争强好胜、刚勇好舞的人,后来汉高祖征定了这一地区,然后将其中的舞蹈也引入了宫廷之中,被称为巴渝舞。而最早的这种巴渝舞的舞蹈形式,在商朝就已经出现了,刘邦将其称作“武王伐纣之歌”。据《尚书大传》中所记载,武王伐纣的时候,兵临南郊地区,扎营住宿,当时的士兵在夜里跳着舞等待天亮。在战争中,当获得胜利,士兵们也是通过跳舞的形式来进行庆祝。而且巴人作战勇猛,即使跳舞也充满斗志,对于敌人也是一种极大的震慑,最终战胜了殷人,被称之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晋朝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是阆中地区有条渝水河,在河边居住的都是一些未开化的蛮人,并且好舞斗勇,在战争中喜欢跳舞,当时刘邦称之为“武王伐纣之歌”,而后令宫中的舞伎进行学习,后来就成了现在所说的巴渝舞了。秦汉的时候,人们将巴渝地区的人们叫作“板循蛮”,是说他们平时经常用板循,他们也是在川东和峡江的传统民族之一。

以上的这些引论来自汉晋时对于巴渝舞的一些记载,虽然有些不同,但是大致内容相差无几。这也证明巴渝舞是在如今三峡地区居住的一些少数民族僚人创造的。

2  巴渝舞的表现形式分析

2.1 节奏

节奏是舞蹈的动律,一般是由某种强烈对比的东西根据某种规律的循环反复形成的,可以认为舞蹈都是在节奏的基础上存在的。在巴渝舞表演中,节奏的掌控是靠鼓来完成的,巴渝舞伴奏的鼓叫“巴象鼓”,又名“八仙鼓”。在表演时,都是从鼓声开始的,东汉张衡记载表演巴渝舞时“盘鼓焕以骈罗”,而班固在《汉书·礼乐志》中称巴渝舞之舞者为“巴俞鼓员”。鼓声的节奏性比其他乐器更强,在记载巴渝舞蹈的史料中,也不外“忽闻岸上踏歌声”“鼓为以乐诸神”“击铜鼓、弄鞘刀”等等,这些内容都表现了巴渝舞踏歌鼓乐的特点。

2.2 音乐

音乐在舞蹈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舞蹈是音乐的形象化表现,缺少了音乐的舞蹈,仿佛失去了灵魂,在音乐中欣赏舞蹈更加能够感受到舞蹈的内涵。在巴渝舞的发展中,特别是在汉代,巴渝舞享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左思在《三都赋·魏都赋》中的“明而耀歌”之句,李善对其解释为这种称赞的歌曲也就是巴人的歌,何晏则对其解释为,巴人在在唱歌时,还相互之间拉起手来进行舞蹈。由此可见,巴渝舞的音乐也有着极高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相引牵连手,叫啸歌号。

2.3 动作

动作是经过表演者通过对舞蹈的理解而升华的人体动作,其也是舞蹈得以表现的具体手段,舞蹈演员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舞蹈中的情感,因此,动作也是舞蹈表演的关键因素。因为巴渝舞产生于战争,所以其中的舞蹈內容大多都和战争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舞蹈中很多动作都是拿着盾甲,并且以一种在战争中的劈杀动作为舞蹈,巴渝舞基本上都是在战争开始之前进行表演,对于士兵有一定的鼓舞作用。据《晋书·乐志》介绍:“巴曲,有矛渝本歌曲、弩渝本歌曲、行辞渝本歌曲、安台渝本歌曲总四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巴渝舞表演时的道具主要是战争时使用的各种武器,它的表演也跟战争中的誓师和布阵等因素相关。巴渝舞所展现的内容与战争非常紧密,同时还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

3 巴渝舞的舞蹈服饰分析

巴渝舞者有着它不同于其它舞蹈的服饰。杜佑在《通典》中写道:“当江南之时,巾舞、白紵、巴渝等,衣服各异。”从云南晋宁、广南、开化等地墓葬中出土的铜鼓上刻绘的纹饰中,我们可以推演出“巴渝”舞舞者服饰的一些特点。晋宁铜鼓上的舞者裸露上体,广南、

开化铜鼓上的舞者则身披羽饰,三个地方的铜鼓纹饰舞者的腰间,均系有前短后长的三叉形遮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巴渝舞舞者的服饰特点。探讨巴人的服饰,需要从他们密切生活的场所和源自自然的生命意识里寻找足迹。巴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培养了创造性的智慧,创作了带有自身民族特性的服装。巴渝舞服饰装饰带有很强的个性,是巴渝人生命本能的表现,通过服饰等传达出他们对于生命的热爱,也是巴渝文化的一个反映。

在服装材料多样化的今天,汲取巴渝文化元素,设计巴渝舞舞蹈服饰,除却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服装的造型设计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从自然环境中提炼服装素材

大自然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活,也是大自然的一个成员。向大自然学习是人类生活的需求之一。自然万象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还时常使我们惊叹其生动、丰富、严密的组织变化。选取古代巴国许多动植物的组合形态和细胞图案中的单体和组织形式,体验并归纳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将它应用于服饰图案的各项造型活动。达州的市花腊梅,处处种植的银杏树,铁树和芭蕉树,根据这些植物的自然形状,进行整理、概括、提炼,而不是这些形状肌理的简单罗列。分析图案的单元形,进而设计图案,将自然形象的写实模仿升华为图案化。既是对自然万物之美的肯定,也是对生命崇高价值的肯定。

3.2 运用抽象元素设计服饰

象征即是以某一具体的形象表现某一抽象概念,以表象聯想为心理内容。如面具脸谱象征戏剧,五线谱象征音乐一样。运用巴渝地区的动物、植物的纹样,进行概括、提炼、结构、重组,作理想化的虚构。其次,用象征和寓意,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意义。寓意,即寓意于形,我国传统的寓意图案,用谐音把不同的、本来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组织在一起,赋予形象一定的情感内容。在进行巴渝舞舞蹈服饰的设计时,可以提取动物中凶猛的皮毛元素,体现凶猛的气势,如豹子、老虎的皮毛。表演唱《巴山人》中,演员的服装设计就是提取了川东特色元素进行的装饰组合。

3.3 从远古图腾中取得灵感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某些方面受到各个民族早先图腾和宗教的影响,图腾的印痕在服饰上可窥一斑。“蛇”图腾在巴人巴地盛行一时,“大蛇花”是土家族中非常重要的图案艺术,在土家族长蛇跟寿纹都有着美好的寓意。一般而言,民间美术总是反应当时人们对于求生、趋利、避害三种功利倾向。也有记载古代巴人以“白虎”为图腾。《蛮书》卷十引古版《华阳国志》记载,巴人在祭祀的时候,会敲着鼓,在白虎相对应的时刻进行祭祀,后来巴人也被成为虎夷。由此可以推断,蛇与虎的纹样图案在巴渝舞服饰上,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运用。

4 巴渝舞的发展

4.1 民间巴渝舞的发展与流派

因生产生活、祭祀和战争等起源于民间的巴渝舞,一直置身于民间的土壤里,不断发展壮大,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成为了巴渝地区舞蹈的精华。如《四川通志·舆地·风俗》记载万州地区在正月初七的时候,会敲着小鼓唱竹之歌,后来逐渐流传,现在重庆一带的民间花灯、龙灯等等,这些庆祝仪式都是源于巴渝舞。

4.2 宫廷巴渝舞的发展

西汉建立后,刘邦将巴渝地区的巴渝舞带入了宫廷当中,让乐人进行表演。在宫廷表演中,巴渝舞又经过了文人及乐师等人的改变,最终形成了四章:《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在重新编舞之后,巴渝舞也取得了更好的发展,出现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形式,还有一种是舞者跟鼓手一共36人的形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的巴渝辞曲都还保留这最初的巴渝风格,当时人觉得流传的词调比较老,在魏初时分,皇帝让王粲针对其中的辞进行了重新编创,粲向巴俞帅李管种玉歌曲意,试使歌,听之,一考校歌曲,而改之为《矛渝新福歌曲》《弩渝新福歌曲》《安台新福歌曲》《行辞新福歌曲》。《行辞》对其中有所记载,在黄初三年的时候,将巴渝舞的名字改成了昭武舞,到了西晋,又改成了宣武舞,并且让专人重新创作了辞,为《惟圣皇帝篇·矛俞第一》《短兵篇·剑俞第二》《军镇篇·弩俞第三》《穷武篇·安台行辞第四》。四篇之后还加了一段“乱”(辞)。从隋唐发展到宋朝,巴渝舞的命运也经历了多种变数。据《二十五史·隋书·音乐志(下)》记载:隋文帝当政时,采用了牛弘建议,认为《矛渝》《弩渝》等舞曲,“既非正曲,悉罢不用”。在唐朝时,巴渝舞重新被宫廷采纳,登堂表演,并且还有众多新作面世。但是好景不长,到了宋朝,巴渝舞再次遭到厄运。据《宋书·乐志》记载,宋朝被统治者认为巴渝舞是蛮夷的东西,是不能够在朝堂之上进行表演的,于是就禁止巴渝舞在宫廷中的表演。从此之后,在宫廷大雅之乐的舞台上,再无巴渝舞之身影。

5 结束语

巴渝舞作为一种流传数千年的艺术形式,有过辉煌的时刻,但是衰落的也比较早,经过众多专家对史料研究、探讨,我们能够从中得出巴渝舞起源与民间,跟战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此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以宫廷舞的形式和民间舞的形式一直在发展流传。在发展中,虽然名字几经更换,但是舞蹈中所蕴含的精华依然存在。在宫廷大雅之舞被禁演之后,巴渝舞在民间依旧还在传承。近现代三峡库区的“羽人舞”“盾牌舞”“踏踢舞”及武陵山区土家族的“摆手舞”,经过一些学者通过考证,认为它们都是由巴渝舞演变而来。巴渝舞以其“舞蹈活化石”之美誉流芳百世,为我国舞蹈艺术留下了一道绚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马璐瑶.两汉巴渝舞名称及功能考述[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88-92.

[2]马璐瑶.魏晋时期巴渝舞考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28(03):33-37.

[3]孙亮亮.巴渝舞文化的异化与重构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19(01):32-34+58.

[4]曾铮.“巴渝舞”的历史渊源[J].音乐时空,2014(09):50.

[5]赵玲.古乐的沉浮——试论宫廷巴渝舞的传承与发展[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01):17-22.

[6]项奇奇,孙德朝.文化分层理论下巴渝舞文化剖析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8,37(02):107-109.

[7]纪瑞祥.巴渝舞道具艺术初探[J].美与时代(下),2017(10):88-90.

项目来源:本项目获得2019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巴渝舞”历史文献整理与舞蹈形象研究》(项目编号:2019PY11)

推荐访问:探析 起源 发展 巴渝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