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旅游环境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摘 要: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靠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治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关键词:旅游环境 环境保护 具体措施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随着黑龙江省旅游资源逐步开发和旅游事业的逐步兴盛,黑龙江省旅游环境遭到了一定的不合理开发和破坏。本文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和有效措施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一、黑龙江省旅游发展的现状

1.形成了较高水准和品牌独特的旅游线路及景区

黑龙江农村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古镇和传统文化村落众多,民族风情独特,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拥有众多的机械化农场和农业村屯,而且民风民俗独特,除汉族外,还聚居着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资源。省旅游局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开发,目前全省已评定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省农科院园艺分园、齐齐哈尔甘南县兴十四村等50余家乡村旅游示范点,100多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向全国申报了10余家全国工农业示范点,并开发了大海林雪乡、向前乡新合村、镜泊湖朝鲜民族村、帽儿山吕家围子屯、年丰朝鲜民族自治乡等多处农家乐旅游景点。

2.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头戏

2006年到2009年,黑龙江省依托“三农”资源、国家政策和产业机遇,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发展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战略重点和对策措施,结合农业游、休闲游、风光游,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迅速规划并合力推进,由落后地区跃升为全国乡村旅游的中上游省份。到2007年全省评比推出了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类省级示范区(景点)276家,其中涉及“三农”的示范区(景点)76家。牡丹江等一批城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十个乡村旅游”典型城市之一,北极村、兴十四村、达斡尔哈达新村、扎龙自然保护区等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

2008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00.6万人次,创汇8.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9%;接待国内旅游者8352.5万人次,旅游收入50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31.9%;旅游总收入实现562.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全省乡村旅游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省旅游业各项指标的60%左右。

二、黑龙江省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1.造成旅游资源严重破坏的原因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治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治理手段;最后,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2.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征;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下面本文想借助Richard W.Butler博士的旅游景点周期循环演变模式,通过分析游客人数与景点发展的关系,来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设想。

三、关于黑龙江省旅游的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持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完善管理体制

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应本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按市场要求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又不能忽视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作用。政府应转换职能,把精力放在旅游市场建设、公共旅游设施兴建、市场秩序规范与旅游法规健全等领域,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合理规划与开发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且对于实现资源环境和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本着“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为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应对全省的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对即将要开发的旅游景区进行环境承受能力评估及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评估和论证可以聘请由社会学、环境学、文化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评估机构来进行,经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审批后方可执行。要把旅游景区的游客人数控制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旅游资源的破坏。这方面可以借鉴九寨沟的成功经验。这种限制规模的旅游方式,不仅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且保持了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要注重旅游规划的跟踪研究和后续服务,保证旅游业在长期中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制定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政府必须用法律来规范旅游业的行业行为,制定出有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奖惩办法以及旅游企业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同时,充分发挥执法机构对旅游业的法律监督和管理作用,通过法律杠杆来整顿市场秩序,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旅游市场竞争规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必遵,创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4.培养新型人才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规划人才和服务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旅游、网络营销等新的市场、新的概念不断涌现,需要旅游从业人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一方面,通过培训来提高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旅游学科的建设,培养旅游专业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人才。可以考虑适当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旅游人才,加快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5.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治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6.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治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治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把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熟悉,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四、结语

随着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的逐步开发和旅游事业的逐步兴盛,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应注意保护旅游资源,这样才能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荐访问:黑龙江省 可持续发展战略 措施 保护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