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

【摘要】:语文教育有着传播民族文化的巨大潜力,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远流长的,研究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对我们研究古代语文教育的发生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远古至西周;语文教育;教学

一、远古至西周时期“语文教育”的内涵及外延

“语文”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语”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文”包括文学、文章。语文,不单指语言和文字;语文教育也不单指语言和文字教育,还包括有广泛意义的文章和文学的教育,乃至与一般文化有关的教育。

(一)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内涵包括:

①同劳动几乎产生的语言。它在远古时期尚带有自然形态的性质,比如一声“咿”,比如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呼唤交际。

②民间早期的文学创作。比如“劳动号子”,这是劳动群体协调动作的前呼后应,也是歌谣产生的最原始的基础;比如“弹歌”、“咒语”,反映早期原始社会民族的风俗和风情,其传播作用也是不小的。

③远古时期的歌谣、祝辞、神话、传说。它们既是一种原始的文学创作,也是一种原始的文化传播。它们虽然不是通过“教学”的形式进行的,但它广泛流传,其教育影响隐于无形之中。

(二)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外延包括:

①古言、古文教育。由于远古的原始社会的有声语言限于口口相传或呼唤交际,它受距离远近、时间早晚的限制,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方设法地创造了文字,比如抽象性的象征符号、刻契、书契等。

②“六书”。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记录语言光靠符号不行,于是出现了“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是识字的书,是古代学习语文入门的书,是古代语言、文字教育的最基本材料。

二、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材或著作

(一)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它是识字的书,是学习语文入门的书,是古代语言、文字教育的最基本材料。

(二)铭文。商代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不仅有足够的汉字可以用作传授文化知识的工具,而且创立了“作器铭文”,这种铭文,是商代进行书教不可缺少的“教材”。也用以劝教和警戒帝王。

三、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语文教师或教育家

(一)年长的老人或群体的首领。前人的生活经验、劳动成规是通过年长的老人或群体的首领对下一代的示范影响而继承维持下来的,他们对语文教育依然有深远的影响。

(二)巫官和史官。到了新石器时代,殷人设有巫官和史官。巫官既是宗教迷信的宣传者,又是沟通人神关系的教官,史官是专门记言记行的。他们书史传古、载文记言,目的是为了影响人、教育人,他们也是最早的“语文教育家”。

(三)大司乐。西周时期实行官师合一,大司乐的教职任务包括:治建国之学政,以樂德、乐语、乐舞教国子。乐语包含的言、语之教近乎于今天的作文教学,因而大司乐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西周时期的语文教师。

四、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思想

远古至西周时期没有成型的规范的语文教育思想,但是可以从记载的文字中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生活所反映出的有关于语文教育的一些思想。

(一)教先民学生产和生活,在活动中学语文。教育是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如在《庄子》中记载“伏羲氏,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韩非子》中记载“燧人教民以火以渔”等,这些“教猎、教火教渔”等都是教育。教先民教先民学生产和生活,在活动中学语文。

(二)设分科教育。西周时期的国学设分科教育(德、书、射、礼、乐),让贵族子弟读书习文、狩猎习武。这些分科教育,没有一门不是与语言、文字教育密切相联的,学书,是学习识字写字,当然更是一种语文教育。

(三)设六艺教育。西周时期设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是远古至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门类,也是当时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书”包括识字、写字课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培养为贵族服务的作战卫士和娱乐能手,并尽量使这些人受六艺教育,使其行为合乎礼仪、合乎规范。语文教育也就在乐教、礼教、射教、御教中顺顺当当、自自然然的进行。

(四)“斅学半”——傅说:关于“教”和“学”的论述。傅说是商朝的宰辅,曾著《说命》篇,是我国教育论述最早的记录。“斅学半”第一次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正是在傅说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较早地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例如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期主张的“教学合一”,其源头就可以追溯到傅说的“斅学半”思想。

五、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识字教学

由于有声语言受距离远近、时间早晚的影响,我们的祖先迫切地需要用文字加以记录,于是慢慢开始创造文字,并教先民识字,进行文字教育。最开始是通过结绳来记事,后来出现了早期的象征符号,如甲骨文。后来又逐渐出现了刻契、书契、六书等识字教习的方法。

六、远古至西周时期的作文教学、文章教学、阅读教学

歌谣、祝辞、神话、传说。这几类都来自于劳动,来自于民间的早期文学创作。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里记载有一首简单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首歌辞,虽然文字极简,但是却把一场狩猎的情景描绘出来了,至少对当时的人们有初步的作辞影响,这些歌词被记载下来才得以引起我们后代人的联想。又如《易经》中记载的歌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这是描绘的一幅十分动人的抢亲图景,反映了早期原始社会民族的风俗风情。它的内容健康,形式整齐,并且韵律和谐,是一首较完整的叙事歌辞。想必这其中一定有过相关作文教学的经历,才能在那个时代作出如此形式整齐韵律和谐的歌辞。

七、远古至西周时期的知识教学

(一)神话传说:榜样激励教学。古代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无私与无畏,神话故事中的代表人物,是生活中最无形又最有权威性的榜样和教师。远古时期的人们将神话传说赋予教育意义,激发先民和后代们的想象力和奋斗精神。

(二)“六艺”:礼仪规范教学。六艺教育是远古至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门类,也是当时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培养为贵族服务的作战卫士和娱乐能手,并尽量使这些人受六艺教育,使其行为合乎礼仪、合乎规范。

(三)“六书”:识字教学。六书是识字的书,是学习语文入门的书,是古代语言、文字教育的最基本材料

总之,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是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的,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继承前人的文明成果,开创未来历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娄立志 广少奎. 中国教育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2]张隆华 曾仲珊. 中国古代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3]李桂林.中国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推荐访问:西周 远古 语文教育 时期